最近看了《那一刻,我看到了自己——萨提亚模式心灵生长手记》。理论上讲,萨提亚模式,是美国家庭治疗专家维琴尼亚·萨提亚所创立的理论体系,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新要领,是从家庭、社会等系统方面着手,更全面地处理个人身上所背负的问题。
通过阅读我感受到,萨提亚模式更注重人与人深条理的相同交流,感受很深的一个章节《读懂怙恃真正想说的是什么》,里面提到了一个让我们许多人都似曾相识的例子:一位母亲在女儿遇到波折向她倾诉时,慰藉的语言听起来冷淡又消极,搪塞又无奈。久之,女儿感应反感而恼怒,认为母亲不爱自己。直到在心理导师的指引下,才发明母亲那些无奈的语言中包括着对自己的心疼、支持、信任和勉励,以及对母亲自己的无奈和自责。
是的,我们许多的家庭都保存这种问题,我们的文化习惯让我们不善相同、不会表达,不懂说爱。怙恃更是经常用责骂和训斥表达对子女的体贴和疼爱,子女也需要用漫长的时间和富厚的人生经历来理解怙恃的这种爱。
我想到了自己,想到了我的妈妈。她是一个性格坚强、内心柔软的人,一个看动画片都会落泪,却历来不会轻柔对我说话的人。我从小在别人眼中就是一个很灵巧的孩子,可在母亲这里却很少获得表扬,在叔叔姨妈都夸我乖的时候,她总会说:“你是没见到她不听话的样子……”我也经;岜凰美锤氨鹑思业暮⒆印北冉,这似乎是我国家长的通病。记得有一次过年,大伯母在我跟前叫她的孩子“废物儿”,还故意逗我:“你看你妈妈都不叫你‘废物’,肯定不爱你。”小小的我,便闹着让妈妈叫我“废物”,而妈妈坚持叫我的名字,我的哭闹都没有换来她的妥协。妈妈对我一直很严格,征求我意见时,我要明确告诉她是或不是,不许撒娇的晃着身子摇头。大学实习,路遇车祸,头部缝了八针,妈妈赶来,皱着眉头,并未像我想象一般把我抱在怀里。许多许多的事例,都让我觉得妈妈的心,有点硬……
看了这篇文字,我不由得愣了神,我试着像文章里写的那样“让那个你不舒服的场景慢下来,或者让画面停下来,我们静下心来广角式的体验其中的人和配景,……去解读怙恃语言想通报给我们的真实信息。”和妈妈相处的片段一帧一帧的闪过:我闹着让她叫我“废物”,她抿住嘴唇,给我轻轻擦去脸上的泪,眼睛深深地看着我,以我现在的心智去理解,那是在说:“你是我最爱的废物,只是我不想你那么轻易被别人的言语左右你的情绪。”闹情绪时,我扭着身子说:“不嘛不嘛!”妈妈呵叱道:“好好说话!”从她严厉的目光中,我似乎听到她说:“女孩子更要自强自立,要戒掉娇骄二字!”我躺在医院的病床上,头发上脸上都是干掉的血痂,妈妈什么都没说,打来温水帮我一点点擦拭,只是我其时没注意她红肿的眼睛……另有许多许多画面,经过细细回忆,都酿成了反转剧。
哦,原来,一点一滴都是爱,只是,没有说出来、其实,在这种教育下,我也不太会说爱。好吧,既然妈妈不会,那么我先来,我说:“妈,我经常跟朋友说,我有一个最好最棒最能干最爱我我也最爱的妈妈,可你都没有夸过我!”妈妈一愣,脸上微红,忍着笑却嘴硬:“你又懒又馋又凶又贫嘴,有啥好夸的!”
前几天,跟妈妈逛街,遇见一个姨妈,姨妈拉着我的手说:“听说你给你妈报了旅行团,过生日又给你妈买了个镯子,你妈天天说你孝顺。”想起妈妈收到礼物时,急赤白脸骂我乱花钱的模样,我了然的笑了。
我们的文化习惯,让我们学会了内敛蕴藉,尤其是怙恃这辈人,经历过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,让六七十岁的人天天对着你说“废物儿,我爱你”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,也似乎有些不伦不类。所以我觉得我们能够很好的相同,能够相互的理解,能够读懂相互语言中的爱,能够有意识的试着去让对方感受到“我爱你”,就是最大的进步!